当前位置:智园农业百科网 >> 养殖知识 >> 详情

规模化养猪场疫病防控全流程指南


2025-07-29

规模化养猪场疫病防控全流程指南

规模化养猪场疫病防控全流程指南

一、场区规划与生物安全设计

1. 选址要求:远离居民区、交通干道、其他养殖场(至少3公里以上),地势高燥,排水通畅,具备天然防疫屏障。

2. 分区管理:严格划分生产区(配种舍、妊娠舍、产房、保育舍、育肥舍)、生活区、隔离区、废弃物处理区,各区之间设立物理隔离带(如围墙、消毒池)。

3. 单向流动:设计“净道”与“污道”分离,人员、物资、猪只流向避免交叉,粪污处理采用封闭式管道或专用车辆运输。

二、引种与隔离管理

1. 种群来源:从无特定病原(SPF)认证场引种,优先选择蓝耳病(PRRS)、伪狂犬(PRV)、猪瘟(CSF)抗原阴性种猪。

2. 隔离检疫:新引入种猪需隔离观察30天,进行病原检测(PCR/ELISA),重点监测非洲猪瘟(ASF)、口蹄疫(FMD)等烈性传染病。

三、卫生消毒流程

1. 消毒剂选择

- 环境消毒:2%氢氧化钠(火碱)、过氢钾复合物(1:200)。

- 器械消毒:戊二醛(2%)、碘制剂。

- 带猪消毒:过氧乙酸(0.5%)、季铵盐类(低刺激性)。

2. 消毒频次

- 场区周界每周喷洒消毒1次,生产区通道每日消毒。

- 空栏清洗后采用“清洗-泡沫剂浸泡-火焰消毒-熏蒸”四步法。

四、免疫程序制定

1. 核心疫苗

- 猪瘟弱毒苗(28日龄首免,60日龄二免)。

- 口蹄疫O型灭活苗(仔猪6周龄首免,间隔4周二免)。

- 伪狂犬基因缺失苗(母猪普免3-4次/年,仔猪滴鼻免疫)。

2. 个性化免疫:根据流行病学数据调整,如蓝耳病疫苗(需谨慎选择经典株或变异株疫苗)。

五、日常监测与预警

1. 临床观察:每日记录猪群精神状态、采食量、粪便形态、呼吸频率,异常个体立即隔离并采样。

2. 实验室检测

- 血清学监测(每月抽检10%猪群,抗体滴度)。

- 病原学检测(RT-PCR用于非洲猪瘟、PEDV等病毒筛查)。

六、饲料与饮水安全

1. 饲料防控

- 禁止使用餐厨废弃物,玉米、豆粕等原料需霉菌毒素检测(黄曲霉毒素B1≤50ppb)。

- 添加酸化剂(如柠檬酸0.5%)抑制肠道病原菌。

2. 饮水处理

- 安装紫外线或次消毒设备,保证余氯浓度0.3-0.5ppm。

七、人员与车辆管控

1. 人员管理:进场需72小时隔离,沐浴更衣,禁止携带畜产品入场。

2. 车辆洗消:运输车经预处理(清洗-消毒-烘干)后,采样检测ASFV核酸阴性方可入场。

八、应急处置

1. 疑似疫情

- 立即封锁发病栋舍,限制人员流动。

- 采集病料送省级实验室确诊(如ASF需上报农业农村部)。

2. 无害化处理

- 深埋法:病死猪经漂覆盖后掩埋,深度≥3米。

- 化制处理:采用高温高压设备(134℃持续30分钟)。

九、环境调控与应激管理

1. 通风参数:保育舍冬季最小通风量20m³/小时·头,夏季风速≤2m/s。

2. 温湿度控制:哺乳仔猪局部保温区32-35℃,育肥舍相对湿度60-70%。

十、记录与溯源系统

建立电子档案,记录免疫日期、疫苗批号、发病情况、用药记录,保存期不少于2年,二维码耳标实现个体追溯。

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需结合本场实际,定期修订SOP文件,强化员工培训,必要时引入第三方审计评估生物安全漏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