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园农业百科网 >> 畜牧知识 >> 农药 >> 详情

生物农药在农业中的应用


2025-06-30

生物农药在农业中的应用广泛且具有显著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生物农药在农业中的应用

1. 靶向性强,减少生态破坏

生物农药通常以特定害虫或病原体为靶标,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t)制剂主要作用于鳞翅目幼虫,而对非靶标生物(如天敌、传粉昆虫)影响较小。相较于化学农药,其生态兼容性更高,有助于维持农田生物多样性。

2. 降低抗药性风险

生物农药的作用机制多样(如病原体感染、竞争抑制、代谢产物干扰等),害虫难以产生单一抗性。例如,白僵菌通过体壁侵染昆虫,与化学杀虫剂的神经毒性作用完全不同,可延缓抗药性发展。

3. 环境友好,残留期短

大多数生物农药易降解(如植物源农药除虫菊素半衰期仅1-2天),不会在土壤或水体中长期积累,减少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威胁。符合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的标准。

4.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部分生物农药兼具土壤改良功能。如木霉菌不仅能防治土传病害(如枯萎病),还可分泌酶类促进有机质分解,提升土壤肥力。与化学农药的连作障碍形成鲜明对比。

5. 应用形式多样化

包括微生物制剂(病毒、细菌、真菌)、植物提取物(苦参碱、印楝素)、天敌昆虫(赤眼蜂、瓢虫)及信息素等。例如,昆虫素通过干扰交配降低虫口密度,已成为IPM(综合病虫害管理)的核心技术。

6. 增效技术与复合应用

现代技术提升了生物农药的稳定性,如微胶囊化技术延长了活体微生物的存效期。与化学农药的低剂量复配(如Bt与少量拟除虫菊酯联用)可提高速效性,同时减少化学药剂用量。

知识扩展

法规支持:中国《农药管理条例》明确鼓励生物农药登记,简化微生物农药的试验要求。

技术创新:基因工程改造的荧光假单胞菌可同时分泌多种抗菌物质,比野生菌株防效提高50%以上。

局限性:生物农药普遍存在见效慢(3-7天显效)、存储条件苛刻(需避光低温)、防治谱窄等问题,需结合精准测报技术使用。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开发广谱工程菌株、优化发酵工艺降低成本,以及探索纳米载体提升递送效率。

标签: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