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园农业百科网 >> 畜牧知识 >> 详情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2025-08-27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生态与文化传承协同发展的重要议题。其核心在于发掘传统农业系统的生态智慧,平衡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下是关键路径与实践策略: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1. 系统性价值认知

农业文化遗产(如浙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具有复合价值:

生态价值: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如梯田的立体水文调节)

文化价值:传统农具、节庆习俗、乡土知识(如《齐民要术》中的轮作技术)

经济价值:有机农产品溢价、文旅融合潜力(如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带动茶旅产业)

2. 动态保护技术体系

活态传承机制:建立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开展农耕技艺培训(如江苏兴化垛田传统灌溉技术传习所)

数字化建档:利用GIS技术绘制农遗地图,3D建模保存传统农具(中国农业博物馆已启动专项数据库建设)

生态补偿政策:对核心保护区实施生态支付(参考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认证标准)

3. 可持续利用模式创新

第六产业开发

- 初级生产: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如普洱古茶园有机茶)

- 加工增值:传统工艺现代转化(云南诺邓火腿标准化生产)

- 服务延伸:农事体验研学基地(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研学旅游)

气候智慧型农业

将传统抗旱品种(如山西晋祠大米)与现代节水技术结合,增强系统韧性

4. 多主体协同治理

社区赋权:贵州从江侗乡稻鸭共生系统实行"村民公约"自主管理

科技支撑:中科院地理所研发的农遗监测预警系统实现病虫害AI识别

国际协作:参与全球农遗网络,推广中国经验(目前中国拥有18项GIAHS,居世界首位)

5. 政策保障建议

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专项立法

将农遗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管控

设立国家农遗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当前挑战在于如何突破保护与开发的"二元对立"思维。未来需构建"生态-文化-经济"三位一体发展模型,通过价值链重构实现活态传承。典型案例福建尤溪联合梯田证明,当传统农耕的亩均效益提升至常规农业2.3倍时,系统可持续性显著增强。这需要农学、生态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支撑,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农遗适应性管理范式。

标签:

相关文章

垂直农业在城市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垂直农业在城市食品安全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节约土地资源:垂直农业通过多层种植系统,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大幅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例如,一栋30层的垂直农场可以替代数百亩传统农田,缓解城市土地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