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抗逆育种的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耐旱性育种 随着全球干旱频率增加,挖掘耐旱基因成为重点。研究发现,TaDREB3、TaNAC69等转录因子可显著提升小麦耐旱性。通过CRISPR-Cas9技术编辑相关基因,
动物遗传改良技术是提升畜牧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核心手段,通过科学手段优化畜禽遗传资源,实现经济性状的定向改良。以下是其主要实践应用及扩展知识:
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利用DNA分子标记(如SNP、微卫星)与重要经济性状(如产肉率、乳脂含量)的关联性,加速育种进程。例如,通过筛选与猪瘦肉率相关的RYR1基因突变,可避免应激综合征并提质。该技术显著缩短了传统表型选择的周期,尤其在抗病育种中表现突出。
2. 基因组选择(GS)
基于全基因组高密度SNP芯片数据,通过统计模型预测个体育种值。荷斯坦奶牛育种中,基因组选择使一代遗传进展提高20%-30%,青年公牛选种准确性达70%以上,大幅降低后裔测定成本。
3. 胚胎生物技术
- 体外受精(IVF):高产奶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与优质公牛精子结合,单次采卵可获得多枚胚胎。
- 胚胎移植(ET):将优质胚胎植入低产母体,一头供体母牛年均可产生50头后代。绵羊胚胎玻璃化冷冻技术已实现95%以上解冻存活率。
- 性别控制技术:流式细胞仪分离X/Y精子结合人工授精,奶牛雌性犊牛比例可达90%以上。
4. 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Cas9系统精准修饰目标基因,如敲除猪MSTN基因可显著增加肌肉量;编辑鸡的卵黄前体蛋白基因提升产蛋性能。我国已获批安全证书的抗非洲猪瘟基因编辑猪是典型案例。
5. 杂交育种体系优化
通过配合力测定建立三元杂交组合,如杜洛克×长白×大白猪(DLY)杂交模式下,商品猪日增重提高15%,饲料转化率改善8%。地方品种(如太湖猪)的杂种优势利用可提升繁殖性状。
6. 抗病育种技术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鉴定疾病相关QTL,例如鸡马立克氏病抗性基因MHC区的筛选。转基因抗蓝耳病猪的培育已进入田间试验阶段。
7. 表型组学技术应用
高通量表型采集系统(如智能称重、红外测温、声纹分析)结合AI算法,实现生长曲线、采食行为等自动化测定,为遗传评估提供大数据支撑。
8. 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建立冷冻库、体细胞库保存濒危地方品种(如藏猪、鲁西黄牛),利用iPS细胞技术实现遗传资源再生。
现代遗传改良技术正朝向多组学整合(基因组-表观组-代谢组)、智能化育种方向发展。需注意规范和生物安全,如基因编辑物种的生态风险评估。分子设计育种将成为未来高效精准育种的主流模式,结合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从“经验育种”到“预测育种”的跨越。
标签: